這篇番外篇,讓我有一點點感觸。
文章中提到了來自日本的“功文式數學“,剛好我在小學時也被強迫的上了一陣子。就跟vgod說得一樣,因為很快就可以做完,一開始覺得超有成就感。而且,數學教材的寫作制度,還可以藉由教材的完成不斷而虛擬跳級。
過了不久,寫著寫著,發現很多數學題目自己都不甚理解,但神奇的是,卻可以反射性的答題。這種莫名其妙的心情油然而生,反抗練習的態度也直接的反應在對於數學的排斥。
不可否認的,不斷的練習讓我在基礎的數學運算上非常快速,直到今天都非常受用(我常運用在雪拼的折扣計算上)。但可惜的是,我無法更進一步去理解數學的美,甚至負面的產生了排斥。所以小學之後,我應該都不斷的被歸類於數學不好的文科人物。
生命的巧妙就是,出了社會,我還是走上了程式設計師一途。許多的數學問題不斷的環繞在工作的周遭,不得不的,程式中常常需要算算寫寫甚至想想數學算式,我又與數學交會了!但是這個時候,我卻驚覺解題的快樂與數學的巧妙,因為寫程式而認識的數學,讓我重新接受了數學的美好。(雖然我的數學還是停留在小學等級)
我記得我小時候,曾經跟媽媽說過:功文數學是填鴉式的教學。(當然是被痛罵了一頓,哈哈)
但是想一想,某種程度的填鴉式算術練習,或許正是程式設計師的創意基石?
因為熟稔而去除不確定性,因為肯定,所以知道變化會在哪裡,填鴨或許也不只是負面意義了。
對於填鴨的好壞,我沒有正確答案,因為我的經歷不算成功。
但,或許vgod已經肯定的證明了!:D
經由vgod的經歷,可以更肯定的是:不斷的練習,絕對是成為專業人士的必經之途。
今天的你,練習了嘛?





